深圳市福田区梅山中学 马雪松
2003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刚刚一年,学校让我负责区教育科安排的一项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当时我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活动做好,为我的教学生涯开一个好头。
我们活动为“梅林一村及其周边环境的调查和保护”,活动内容主要就是一些环境状况的调查和监测。一开始,我就劲头十足,找资料学习,联系环保部门进行培训。
仪器设备到位后,从我带课的初二年级招募了十几个环保卫士,开始了我们的“环保课题”的研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他们进行各种有关环保的调查,进行环境状况的监测、分析;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在市区两级的科技节中,他们文章几乎都获了奖。小卫士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也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应该叫成就感吧!
第二年,这批小卫士上了初三。为了不太多的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我就从新一届初一又重新招募了一批小卫士。由于有了第一年的经验,这一年的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比较的轻松。和上一年一样,重复了同样的工作,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在科技节中,我们的小卫士获同样也得了很多的奖项。我也被几个同年毕业的同事戏称为科技节的“高产大户”。可是,这一次我没有了去年的那种感觉,我在想,明年该做什么?难道还是重复?继续再让那几个同学去获奖?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结果?课题就是这样做的吗?我感觉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是问题出在哪里?还没等我想到答案,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
那是一学期的最后一天,我接到了校长的电话,校长让我散学典礼后到他办公室一趟,说想和我聊聊。会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进入了校长室。谈话也就进行了20分钟左右。校长说:小马啊,年轻人要努力啊,趁年轻多做一些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还有啊,你的那个环保课题下学期要好好做起来了啊!从校长对我所说的话中我感觉到领导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还有一点就是对我的工作成绩并不是很认可。另外,我也感觉到学校的同事也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做这个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假期,我思索了很久,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我接到课题的第一年,有一天,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对我说:小马,你不是在搞环保活动吗,有没有看到昨天的晚报?说晚报和市环保局联手搞了一个环保活动,现在正在接收报名。你去看看啊!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找到报纸,看了这则消息,是深圳市环保局和深圳晚报联合举行的一次活动,叫“深圳市民环保游”,由市环保局局长带队,免费带市民参观深圳的各个环保设施。我打电话过去,晚报的记者说名已经报满了。我向记者说明了我们活动的情况,记者让我留个电话,回头给我信。下午,记者就给我回了电话,说给我们安排了三个座位。第二天的晚报头版头条以“市民反应积极”为题,报道了此次活动的报名盛况。其中就提到我们梅山中学。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在得知我们的情况后就给我们补增名额,还在报纸上报道呢?应该是我们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报道出来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想到这里,我才豁然明朗。我们进行的环保教育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环保,参与到环保中来。这应该是一个普及性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让我们的那几个环保小卫士掌握一些环保知识,让他们在初中生涯获得几个小小的奖项。
开学后,我找到了校长以及主管此项活动的领导。跟他们谈了我的想法,告诉我想让我们的小卫士在梅林一村针对居室内的环境质量举行一次大型的环保监测活动。几位领导听了后非常支持。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活动顺利进行,环保局领导也到现场进行了讲话,深圳电视台,深圳晚报,晶报等深圳六大媒体都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后来,学校又带领初一、初二的全体学生到海上田园进行了一次环保宣誓、签名活动,由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带头签名,领誓。然后带领全校同学在海上田园进行拣垃圾等各种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两次活动,环保意识逐渐深入全校同学们的日常行动中。我们的这项课外环境教育活动才算是真正起到了它应该有的作用。到此,我也真正认识到了环境教育目的所在,明白了今后环境工作的方向。作为一名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具备一颗环保之心,然后用他们的言行来影响周围更多的人,最终达到全民环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