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梅山中学>教师团队>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走进去,我们才有评说的资格

2017-09-07  

  

  梅山中学 叶林

  2002年,我所在的区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全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教育课程改革,从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教学著作。如果别人问我,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他:最大的收获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我在这4年里所读的书,大大超过了改革前10年所读书的总和。

  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有一帮以读书、写字为乐的朋友。闲时,我们会聚在一起,聊一聊最近读过的书,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我对书一直有一种敬畏感。一本优秀的书、白纸黑字的书啊,记录了作者思考和行走的足迹,凝聚了作者多少心血!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遇事经常感觉“智慧不够”,于是读书便成为我获得智慧的主要捷径。

  现在,我如果读到一本好书,就会兴奋好几天;有时看到或者听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就忍不住和同事们讨论。然而,把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新的教学方法或新的教学理论,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曾经历过由“抵触”到“认同”,再到“欣然实践”的过程。

  不久以前,我们学校的校长到江苏南京一些中学考察,回来后“迫不及待”地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大谈洋思中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校长一边在上面讲,我和同事们一边在下边悄悄议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我以前遇到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也运用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这不是什么新鲜经验,值得这样郑重其事地大谈特谈吗?

  象我这样教了十几年书的教师,大多形成了一套自已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校长说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十几分钟,甚至于几分钟。我开始觉得不能接受,我们很多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充分表现?让教师只讲十几分钟,甚至于几分钟,课能讲完吗?不讲课的时候,教师干什么?这样的课堂不是太沉闷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看了《蔡林森与洋思经验》这本书。书中谈到,洋思中学的教师让学生先学再教,所以在课堂上讲的不多;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他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孩子,其中甚至包括纠正学生的坐姿;教师也没法闲着,他要在巡视中记录学生思考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洋思中学的课堂没什么花架子,每堂课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活跃,而非一种肤浅的活跃……。看完这本书,我感到惭愧。我想到的那些问题,他们在书中都给予了明确的解答。洋思中学的教师,把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说明他们的工作是细致的、踏实而认真的。我带着先入为主的成见,差点与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擦肩而过。

  这个学期,我便在班上试验了这种教学方法。开始试验的时候,总感觉时间不够,不光完不成当堂训练(也就是在课堂上把作业完成),而且有时连课都讲不完。我开始认真反省:形式上,我采用了先学后教,但实际上我还是讲得太多、太细,和以前的教学方法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先学、教师再讲,此时的“讲”和过去的“讲”是不一样的。想清楚这一点后,我便做了改进:第一步,先做好学生的工作,告诉学生,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备而来去听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减轻课后的作业负担,取得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第二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第三步,细心观察、认真倾听,只讲学生的疑问。在一次校际交流中,一所中学的十几位老师来听我的课,其中一位副校长用了震惊、耳目一新等关键词来形容她的听课感受。我当然知道,这位副校长过奖了,这种教学方法到现在为止,我还在实验中,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我会继续努力。

  其实,排斥“新生事物”并非我一人。记得有一次,我郑重地向几位老师介绍一本书,说:这本书好,很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拿去看一看。话音刚落,一位老师就开始大声批评:“这种书嘛,对我们这里的学生不管用”、“这类书嘛,纯粹是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一时语塞。

  南怀谨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某大学的学生邀请南怀谨学生去参加一个座谈会,会议的题目是《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开会的学生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最后请南怀谨先生讲话。南怀谨先生问了两个问题:“革命”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问题一出,会场上无人应对,鸦雀无声。于是南怀谨先生借机告诫这些学生:如果你对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有研究,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中国文学”有毛病,你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先生的这番话把学生们听傻了,于是这个“文学再革命”的会也就不了了之。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那位“批评家”教师,也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了解一本书的精髓,或者接受一个新观念,学习一种新方法,是需要深入了解、反复实践体会和相互交流、切磋的。其实,当一个“批评家”很容易,几乎人人都可以做个“批评家”。许多事情,我们只有“走进去”,才有评说的资格。不认真读书、没有深入的实践就妄下结论,自然就会同我们的良师益友擦肩而过。我们与其在办公室唉声叹气,痛批学生的素质差、书难教,还不如坐下来读两本书,或者虚心地与同行探讨教学方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