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老师的我平时总是忙于备课、查阅资料、批改作业,没有时间细致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次接到通知,虽然有点压力、有紧迫感,但还是很高兴能借此机会逼自己总结一下工作中的得失。
今年是我教初中科学第四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一直教高中物理,按常理说,科学思维能力不会差到那里去。但在教科学第一轮时,我感觉步履维艰。
初中科学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因为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很容易在学生学习时激发兴趣。但也正因为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五科的综合,使得我们专业单一的科学老师在备课时倍感棘手。举个例子:农历六月初八天气晴好,我们到野外露营。但在晚上,几个老师外出散步时迷路了。请问有哪位老师能凭借初八晚上的月相辨明方向吗?除了地理专业的老师,教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老师一开始遇到这样的学科问题都摸不着头脑。
不过没关系,虽然备课时,会费很多功夫,许多知识需要再学习,我想就干脆把自己当做即将面对的学生好了。为了掌握非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买来市面上最流行的几种教辅参考书,研究、做完上面的习题。每一节新课从大量题目中,我可以发现它们集中指向几个知识点。这些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就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我不明白的问题、看不懂的现象,也正是学生会遇到的。另外,作为老师在准备其它专业知识的教学时,我还能从侧面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了解一个知识点在逐步理解、掌握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要突破。常言道,教学相长,经过几年的科学教学,现在我的知识面比以前要广很多,估计其他科学老师也是这样。
孩子们在初中的科学学习是螺旋式前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专业的知识在三个年级会有不同程度的递进加深。怎样激发和保持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让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表现出自己,树立个人的自尊感。
例如,在初一上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就学到了测量。其中有一节讲到体积的测量。课堂中我问学生几个常见的数据:一瓶矿泉水有多少毫升?一盒酸奶有多少毫升?正问到一桶纯净水多少升时,平时对学习兴趣不大的一个男生猛然开腔道:“一桶水19升!”。他斩钉截铁的语气让我有些诧异。旁边的一个同学看出了我的诧异,喊道:“他家是卖水的,不会错。”我趁势肯定了男孩的回答,“非常准确!”,我说道。看得出男孩为自己的答案很得意,那一节课,他比平时安静了许多。
为了减少生活经验欠缺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我尽量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图片、录像、动画演示来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动物分类时,我花了大量时间,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反映的动物身体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分类。在挑选适用的图片时,我常筛选能准确反映知识要点的。如让学生辨认鲸是鱼类还是胎生、哺乳动物,我就选择鲸出生、吃奶时的图片或录像。蜘蛛、蜈蚣不属于昆虫类,没有昆虫“身体分三节、三对足、两对翅”的结构特点,我就选择这些虫子的正面、侧面能准确反映身体结构的图片给学生观察。上完这节课后,有男孩子常常将一楼教室前灌木丛中找到的虫子拿来问我,送给我。孩子们送给我的虫子中有美丽的金龟子、丽叩甲(即泛着金属光泽的磕头虫)、金黄色的水虻,也有长有长毛的黑色毛毛虫、腿脚长达两厘米的蜘蛛。虽然有的虫子面目狰狞,让我恶心,但内心里我还是很高兴。其中有些昆虫成为标本,在我参加继续教育的“昆虫标本”制作中,被留在了深圳高职院。给我们培训的昆虫学家江世宏教授说,我制作标本中的水虻、丽叩甲这两种昆虫在深圳很少见,要留下供以后的学生认识。我把教授说的话转告给孩子们,他们很高兴,有一种成就感。
除了上网搜寻合适的教学素材外,我还常常在新课的引入部分,提出一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新课“月相”时,我用这样一件事情来引入新课:某仓库在大年三十的夜晚被盗,警察在调查时听张三说,三十的晚上,他在月光下看见李四潜入了仓库进行偷窃。警察判断张三撒谎。张三的这句话里出现了什么破绽呢?聪明的学生能觉察出这个破绽与“月光”有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关系,就要认真学习“月相”之后才能给出答案了。现在他们都知道,大年三十的月相是新月,夜晚是没有月亮出现的。
再如,前不久刚刚学到的时差计算问题。我在网上搜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时,人们在北京和伦敦露天酒吧观看直播的画面,两幅图片分别显示为北京是黑夜,而伦敦是白天。我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给同学们看,问题就产生了:“伦敦的人们应该在当地时间几点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寻找合适的案例、恰当的感性素材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从它们在课堂内产生的效果看,是值得的。不过,并不是每次搜索都能找到称心的材料。
学生虽然容易对科学产生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陷入不会分析、畏难的情绪中。我在教学中尽量利用提问代替陈述句来引导他们思考。比如,我要告诉学生全球的火山、地震分布带基本相同这点知识时,就是这样处理的。我要孩子们对比课本上全球火山分布图和地震分布图,看能否发现什么关系。孩子们分析后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并且记得很清楚。全球的火山、地震分布带为什么相同?学过下一节地球构造理论后,我要学生将全球板块示意图再与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对比,学生很快就看出火山、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孩子们经过思索后学到的知识远比听老师陈述一遍记得更牢。这样每节新课,我都让孩子们习惯思考,习惯提出问题,习惯根据课本和老师提供的素材对比分析。孩子们不仅对经过思考学到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们将逐渐习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
为了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在孩子们基本理解一个知识点后,就给出几个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试着解决问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常用“表决”的办法让他们选择代表自己观点的同学。不同观点的孩子相互讨论、争辩,较好地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时同龄人的讲解比老师的解释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初中的科学知识绝大部分都是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要知道和了解的常识。孩子们在课堂上产生疑问,然后搞清楚了,还需要整理成简单、清晰的结论、公式或规则、定律熟记,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学习自然科学的表达方式。
我要求学生准备专用的笔记本,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每节新课,我都会将知识要点、结论等简明扼要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手、脑、眼并用,边思考边跟随老师一起总结、记录。怎样能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并且有助于学生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关于科学教学的一点体会。可能有的做法只能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某段时期内有效,过段时间,孩子们的心智水平变了,同样的方法可能就行不通了。如果有老师发现以上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请当面告诉我,不胜感激。
在此,我感谢任教的初一(1)班的班主任郑伟老师和初一(2)班的班主任陶述波老师,谢谢两位帅哥以及08届毕业的初三(10)班班主任许耿珊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科学组的同仁对我的关照和支持。谢谢初一年级长彭梅芳老师在学生管理方面曾对我的指导。
谢谢大家!